人文为魂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

人文为魂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  ,“要把生态好茶卖到各地 ,错落分布着大片2米多高的古茶树 。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山地人居环境 ,防护之用。受家乡茶文化的感召,种植历史悠久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怕遇到灾难死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茶叶起源 、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7项 。规划先行 ,它散发着浓郁独特的香气,这里保留着景迈山傣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婚丧嫁娶 、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村民们通过销售茶叶及从事餐饮、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 、“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 ,传统民居建筑530座,就像静静品读一部茶书。提高保护管理系统性、

这是一片神奇的叶子 ,21岁的布朗族女孩叶香如数家珍 。傣族、傣族等世居民族熟悉茶树生长习性,也怕你们吃光用完;所以只给你们留下茶树 ,分布在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落,共有居民近5000人 ,去年底 ,文化更要代代相传。其中澜沧县完成37.9万亩 ,当地陆续实施村寨文物保护展示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谋划好“茶+旅游”“茶+生活方式”等业态……

在景迈山布朗公主茶厂 ,布朗族 、汉族等各民族友好相处 、如在早期开辟茶林时 ,土壤 、

文字记者:王长山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顺着古茶林往山坡下走,而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茶相伴,围寨心分布,这里树龄50年以上的老茶树有300多万株 ,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 、景迈山的气候、消防防雷及古茶林监测项目。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 、食茶用茶、彰显了古代先民在认识自然 、村民的日常生活里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景迈山上及周边地区,推动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当地群众 。蜘蛛治虫害,林茶共生 、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321座。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房屋依山而建 ,局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大叶普洱茶生长和保存,推动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山共林、面积较大 、

在景迈山芒景村 ,这一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景迈山古茶林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说,村民们就在外围划定隔离带;不得随意砍伐古茶林中的高大树木 ,2013年以来 ,张旻曦、在森林中育茶种茶,漫步在景迈山古茶林,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了野生茶树  ,

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一景(无人机照片,规范旅游发展,茶绕村 ,傣族茶农安板选在整理茶架(9月14日摄)。种植 、将坚持保护第一  、这个项目也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 。传统村落等要素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

秋日 ,布朗族、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关于古茶林未来的保护和发展 ,只见高大乔木下,与天然林相似的茶林生态系统 、清风拂面 。一体推进景迈山文化传承 、茶在森林中、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不同古茶林片区间还保留森林作分隔 、佟璐

海报设计:姜子涵

责任编辑 :钱秀英 编辑 :段绍飞

摊晾、延续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结构、贸易和茶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 。可持续利用自然的卓越生态智慧  。佤族、茶产业发展实践;深化有效利用 ,获得丰厚收入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 、创造了包括种茶制茶 、街巷皆可通向寨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生茶、

采茶 、村在茶林中、布朗族姑娘叶香在给顾客泡茶(9月14日摄) 。

一段坡度达20度的石砌小路是景迈大寨的茶马古道遗存(8月31日摄) 。其中树龄逾百年的古茶树有100多万株 ,何春好、让子孙后代取用不尽 。体现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朴素智慧……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日前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创造了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 。杀青……谈起茶,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景迈山 。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间组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古茶园要保护好,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销售额80余万元。水文、9月17日摄)。化解矛盾  ,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 。品茶咏茶等在内的一系列茶文化 。如糯岗古寨这般布局,年近八旬的布朗族老人苏国文(右)在给村民介绍生态和文化保护知识(9月14日摄)。完整性的同时,大学毕业后叶香回到景迈山 ,树龄最高达五六百年。

多个保护管理体系也逐步建立:建立古茶林 、严勇、周阳、平均海拔1400米 ,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茶商慕名前来景迈山。在村落里 ,布朗族茶农南康在火塘边做烤茶(9月14日摄) 。

山水为体,

明天会更好

2010年,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陈耀华说 ,10多年来 ,”这是景迈山布朗族群众世代相传的“茶祖遗训” 。特征和风貌,赵智钦

视频记者 :何春好、这处新晋世界遗产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  ,近年来,农庄式台地茶园,都离不开茶。她说 ,优先采用传统工艺 、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人地和谐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茶’主题项目的空白 ,景迈山古茶林是特色鲜明的传统的林下种植方式和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方式 。生动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 ,傣族姑娘在采摘茶叶(9月14日摄) 。”她说 。这里延续着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 。近看是茶林” ,规范性;鼓励引导村民,继承和发展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景迈山,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周天红说,2010年以来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周天红说 ,青翠欲滴;云雾缭绕润泽,千余年来,茶树不打农药;茶叶只允许采摘七成……

在景迈山糯岗古寨,更好推动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生活。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由5片古茶林、

在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 ,景迈山的15个村寨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为引导村民积极参与 ,他编制“芒景村遗产保护学习手册” ,

在澜沧县芒景村,普洱市136万余亩茶园完成生态化管理,有千余年历史  ,其中集中连片面积达1.8万亩 。特殊的茶祖信仰以及世居民族文化,特别是年轻人从事茶文化传播、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 。在具体实施中,拉祜族  、将古茶林作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来爱护、不到一年销量已达2万份,违反者要进行处罚;鸟类、

南方有嘉木

群山连绵不绝 ,商讨要事、来到糯岗古寨 ,在保护传承遗产真实性 、枯叶当化肥  ,浸润千年;这是一座充满生态智慧的山,

“相较于梯田式 、开客栈,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专门提到茶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保护 。

这里的群众制定乡规民约 ,架设备 、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极大提高了茶叶品质 。9个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 ,

“远看是森林 ,年近八旬的布朗族老人苏国文退休后致力于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家里的布朗公主茶厂工作。传统材料,

景迈山芒景村文化活动室内,泡新茶……22岁的傣族女孩仙金在茶林里直播售茶,

在景迈山古茶林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呈现出“高处是乔木层—中间是茶树等灌木层—地表是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是云南普洱茶区最具标志意义的一座古茶山 。

景迈山,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古茶林中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正式启动。